製作原理:"
補色(負片後像)"
主要來自人體的視覺適應現象,人的感覺器官在接受過久的刺激後會
鈍化,也就造成了"補色(負片後像)"及"殘像(正片後像+負片後像)"的生理錯視。由於白光是由不同波長的色光所組成的,所以任何兩種色光加在一起可成為白光者,這兩色就互為
補色。(ex.紅光 + 綠光)
而視網膜上的細胞受某種色光(圖中兩旁的背景)刺激後,會
對該色產生疲勞,所以在視線離開該色(到題目的圓形)後,該部分的細胞
暫無法作用,而
未受刺激的另一部分細胞
開始活動,因而產生
另一種視感,也就是補色的殘像(稱"
負片後像")。
舉例:以"左邊(紅色背景)的選項F"說明
首先,視網膜上的細胞受背景圖中的紅色光刺激後,對該色產生
疲勞。而後再看"紅色背景的選項F"時,因為該部分的細胞(接收紅色光的視網膜細胞)
暫時無法作用,而未受刺激的另一部分細胞開始活動,因而產生另一種視感("紅色背景的選項F"
偏"紅色"的感覺不見了)
反之,"右邊(綠色背景)的選項F"亦同。
最後,因為"紅色背景的選項F
"偏"紅色"的感覺不見了,而"綠色背景的選項F
"偏"綠色"的感覺也不見了,所以觀看者可能會誤以為"左右兩邊的選項F"是一樣的,但擺在一起時才發現根本就天差地遠。
大致的
"製作方法":
知道"製作原理"後,便大致知道該如何自製這類型的圖了。但以下有幾個
要點:
- 左右兩旁的背景色要用"互補色"(ex. 紅+綠 黃+藍)
- 除了兩邊的所配的顏色不同,其他的都必須一致!!!!
ex. 本題除了兩邊的所配的顏色不同,其他的(字、圓形、背景的"
大小"和"
位置"、"
形狀")都必須
一致

3.
配色原則:先調"
原色",再調"
偏色",但最後只用"
偏色"(以下以"選項F"做說明)
- 先調"原色":先在繪畫軟體中(本人以"小畫家"做說明)的"編輯色彩",找與"不與兩個背景色相似"且"自己覺得蠻適合"的顏色,並把其"亮度(L)"、原色"紅(R)"、"綠(G)"、"藍(B)"的數值紀錄下來。
- ex. 選項F的"原色"數值: L:190 R:202 G:202 B:192
- 再調"偏色":有了"原色",接下來再調"偏色"。把"原色"的"R"、"G"、"B"的數值依事先做好的背景色做點微調,但亮度(L)不變
- ex. 選項F的"原色"數值: L:190 R:202 G:202 B:192
- ex.微調成"紅色背景的選項F"的"偏色"數值: L:190 R:212 G:192 B:192 (R+10 G-10)
- ex.微調成"綠色背景的選項F"的"偏色"數值: L:190 R:192 G:212 B:192 (R-10 G+10)
- 但最後只用"偏色":最後只要用"後調出來的偏色"來製圖即可
4.一定要記得要有答案的"選項">v<(ex.兩邊選項D的顏色要一樣)
最後最後,感謝大家把解析給看完了,是不是有學到些甚麼呢?希望下次還有機會可以給大家有趣好玩的謎題喔!!>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