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
我要編輯
黃果樹瀑布在典籍中可查的首次出現是在明代旅行家和地理學家徐霞客的著作《徐霞客遊記》中。據書中一文,1638年四月廿三徐霞客詢問當地人大瀑布之上游的河流名稱,得到「白水河」的答案,但徐霞客在文中並未提及瀑布的名稱。 之後,明代和清代的大量詩文中,提及該瀑布時,也均以「白水河」指代,河瀑不分。
直至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刻印的山陽李宗邡《黔記》中,收錄了江西山陽李騰華的《白水河小憩並序》,其中寫道:「白水河,其地多黃果樹,故以樹名名村市。」,並記兩句詩序中還引用了兩句詩:「飛雪濺衣黃果樹,亂紅撩眼刺梨花。」事實上該地並無「黃果樹」,該序作者寫成「黃果樹」,原因為當地有一種常見的落葉喬木「黃桷樹」,即榕樹。當地過往的商客由於讀音相近,誤記「黃桷樹」為「黃果樹」,因此有此記載。而在《鎮寧縣誌》、《永寧州志》等記載中,還出現了「黃葛樹」、黃閣墅」等對該地區的稱謂。
清末民國初貴陽詩人王敬彝的《黃果樹瀑布》詩,是可靠記載中首次直接提出「黃果樹瀑布」這個名稱的文獻。加之當地人對《黔記》這部古籍的信任,「黃果樹瀑布」逐漸替代了「白水河瀑布」,成為對該瀑布最普遍的稱謂。